唇舌或青,或黑,或黄,或白,或芒刺满口,或舌苔燥极,总不思茶水,口必不渴,即渴喜极滚热饮,二便如常,甚者爪甲青黑,气喘促,或兼腹痛。 [眉批]知非氏曰:喉至生蛾,其咽必肿痛而甚,有碍食饮,病家多惊恐,其证又因初起误治者多,在明医虽能剖析阴阳虚实,按经用药,而缓不济急,病家恐惴,如外科所配八宝红灵丹,亦不妨暂用吹喉,以解燃眉,略宽其心,病人得此,心神稍定,然后按法投方,易于奏效。
口淡者,脾气不足也;可与归脾汤、参苓白术散。 邪有阴邪、客邪在脏,或在里之谓也。
近来多称陈寒入肺[1],实是可笑。盖以发热乃阳越于外,收之唯恐不及,今误汗之,阳必亡。
外邪传至太阴,太阴主湿,邪从湿化,湿气上蒸,头痛而重,四肢酸疼而觉冷,腹满呕吐不食,主以理中汤,是温中除湿之意也。又若有良言甫信,谬说更新,多岐亡羊,终成画饼,此中无主而易乱者之为害也。
卫外之正气衰,外来之客邪作。想仲景立法之日,当是邪在太阳卫分时说法,就未言及别证皆可以用得。
查近市习,一见口臭,并不辩明阴阳,便以生地、二冬、知母、花粉、石膏、大黄之品投之,阳盛则生,阳盛则毙,不可不知也。 按此方功用颇多,加减变化亦无穷,《伤寒》书言之甚详,兹不赘。